当前位置: 首页 > 母婴资讯 >详情

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症状)

黄疸是很多新生儿都会出现的一种相对正常的现象。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用担心。但如果妈妈是O型血,就要特别注意,防止溶血的发生。如果发生溶血那就很麻烦了,必须将宝宝转至新生儿科治疗。母乳性黄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有兴趣的朋友请阅读下文。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症状)

1.母乳中含有黄体酮3-20二醇

母乳性黄疸母亲的母乳中含有的妊娠3-20二醇会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母乳性黄疸的母亲的乳汁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3、母乳中-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

母乳中-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远高于牛奶和配方奶中的-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可分解结合胆红素,增加小肠重吸收,增加肠肝循环。 -葡萄糖醛酸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1、准妈妈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酒、辛辣食物,不要滥用药物。

2.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这样可以增加新生儿的体热,降低葡萄糖醛酸酶活性。

3、坚持多次少量喂养的原则,增加排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减少黄疸的发生。

4.对儿童应给予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黄疸加重。

5、宝宝出生后,应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治。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特有的现象。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处于缺氧环境,血液中的红细胞产生过多,而这些红细胞大多尚未成熟,很容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这会导致胆红素产生过多,大约是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限制了胆红素代谢,导致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黄疸。

足月婴儿的生理性黄疸从第2天至第3天开始。此时皮肤呈淡黄色,巩膜(白色眼球)以蓝色为主并略带黄色,尿液呈略黄色但不沾污尿布。持续第4天到第5天。黄色,足月婴儿第10 至14 天消退。肝功能检查正常,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更早、程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可延迟至34周后消失。虽然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任何不适,总体状况良好。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

2、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的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是病理性黄疸的一种特殊类型。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超过正常生理黄疸,其原因尚不清楚。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高峰期后黄疸继续恶化。如果继续母乳喂养,黄疸会持续一段时间较高水平,然后慢慢下降。如果停止母乳喂养48小时,黄疸会明显减少。如果恢复母乳喂养,黄疸会再次增加。由于母乳中含有激素孕二醇,会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无法及时代谢和排出体外。因此,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新生儿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也没有发烧、食欲不振的症状。如果及时停止母乳喂养,黄疸约2-4天就会减弱,6-10天完全消失。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无需担心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后,可以用牛奶作为临时替代品。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ABO溶血,这是由于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相容引起的。如果母亲的血型是O型,胎儿的血型是A型或B型,则黄疸更为严重;其他情况,如果母亲的血型是A型,胎儿的血型是B型或AB型;母亲血型为B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AB型的较少见,引起的黄疸也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生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逐渐恶化。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ABO血型引起的症状较轻,可以采用光疗。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其中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其他感染包括不太常见的风疹病毒、EB 病毒和弓形虫。化脓性黄疸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持续存在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持续存在。

5.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其中以先天性胆道闭锁最为常见。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黄疸再次出现,并逐渐加深,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是白粘土色。这种黄疸通常可以通过B超检查来诊断。

结论:母乳性黄疸需要多加关注,谨记医生嘱咐。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因母乳喂养而引起的黄疸。大多数情况下,宝宝出生时皮肤是红润的,但哺乳后皮肤很快就会变黄。然而,宝宝的健康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母乳性黄疸不会对宝宝的发育生长产生任何影响,但母乳喂养期间皮肤颜色会变黄。因此,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的母乳喂养需要,安全地继续给宝宝喂母乳。

相关资讯